Alternative Collection
倫敦市中心西區的梅費爾(Mayfair)和聖詹姆士(St James’s)一帶,英式新古典與維多利亞建築中混合著濃濃的商業與藝術兼具的氣息,是高級時尚品牌零售店、藝術拍賣公司及商業藝廊的群聚地,古董地圖藝廊也在其中之列。這次筆者走進兩家風格相異的阿提爾藝廊(Altea Gallery)及丹尼爾柯拉曲奇書藝廊(Danial Crouch Rare Books),一探他們經手的珍奇古董地圖與地圖集,也與經營者聊起他們如何起家、經營定位、對買家的觀察,以及對於遠東市場的期待,透過不同面向的探訪,瞭解古董地圖藝廊的經營概貌。
收集地圖之舉,就個人而言的意義,可以單純是一種與地方的連結、紀錄、緬懷。放大來看,地圖本身在提供地理資訊的實用功能性之外,從繪圖技法、印刷出版公司及年份、贊助航海團隊的家族或王室徽章,能更深一層探知過往歷史。
15世紀至17世紀的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商隊船隻,積極進行遠東貿易及路線探勘,尋找新的香料貿易路線,因此刺激地圖、海圖、地圖冊等繪製與出版等相關技術的成長。這些歐洲人開啟大航海時代,讓這世界的樣貌逐漸被摸索出來,以歐洲為中心,往西至美洲及太平洋島嶼,往東則抵達遠東的太平洋西岸島嶼。
由現今的角度看來,當初的遠東探險埋下了日後的帝國殖民主義近因,也間接造就了現代以西方國家為首的全球經濟體。然而,這段歷史,也成為現在出身遠東的我們,在西方能夠發現許多過往地圖紀錄的契機。
那些出版至今數百年不等、依舊保存良好的古董地圖,隨著時間流逝而不斷增值,古董地圖交易者也經營起這塊收藏市場。古董地圖隸屬工藝製品的範疇,就藝術欣賞與收藏的角度而言,它們無非與其他藝術品相似,代表藏家與品味的連結與投資,如今,在對藝術有愈來愈多元解釋、突破傳統疆界的當下,古董地圖藝廊打進藝術品的交易市場。而遠東藝術收藏交易,隨經濟發展愈發穩定發展興起,也成為古董地圖藝廊開始鎖定的市場。
★阿爾提爾藝廊(Altea Gallery)
35 Saint George Street, London
走進與蘇富比拍賣公司隔街相對的阿爾提爾藝廊,窄小不到兩坪的一樓樓面,即是處理業務的辦公區及替古董地圖分門別類的收藏櫃容身之處。經營該藝廊多年的義大利老闆馬西莫‧德‧馬提尼(Massimo De Martini)在介紹藝廊內年代最久遠的經典收藏後,現場接連抽出一張張和遠東相關的地圖,與筆者分享他與古董地圖的淵源及經手古董地圖交易的歷程。
源自探險為傳統的海港家鄉
阿爾提爾藝廊從1994年開始營業,阿爾提爾品牌創自1992年,但這並非是馬提尼發展古董地圖事業的起始點,馬提尼與古董地圖實有著更久遠的淵源。他的故鄉是義大利北方的海港城市熱那亞(Genova),而熱那亞流傳著這麼一說—這裡正是發現北美洲的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的家鄉。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探險文化儼然成為熱那亞傳統,地圖成了市民熱衷收藏的品項之一,義大利老闆的古董地圖事業正是由此而來。
「我從蒐集家鄉的地圖和印刷圖文開始,維持幾年後,遇見其他收藏家,開始交換收藏,後來再旅行到以書籍、地圖、印刷品交易盛行的英國倫敦,轉售給義大利的買家朋友,從收藏發展起地圖生意。」最初,馬提尼也沒預想到會開設這間藝廊,只是單純地在家作業以及到鎮上的旅館或租小型空間到處舉辦收藏展售會。當庫存愈來愈多、生意愈來愈好,便開始在倫敦的梅費爾區經營實體藝廊。馬提尼充滿自信地談到,「現在我做的是全世界的地圖交易。」
充滿歷史軌跡的老地圖
受限於三四百年前的科技與探勘技術,每一張古董地圖上所記錄的地理資訊不盡相同,更多時候也不全然與現在的世界相符,然而,每一張地圖都與當時許多探險家及政商使者遠道航行的紀錄息息相關。他們每一次的新探險,都帶回對世界更多的認識,比照每次探險之旅歸返前後對世界認知的差異,也是賞玩古董地圖的樂趣之一。
在阿爾提爾藝廊內,年代最久遠的收藏為1493年《紐倫堡編年史》拉丁原文版中所繪的世界地圖,由於恰巧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返回西班牙後的數月出版,世界依然建構在由當時認知的歐、亞、非三洲組成,且印度洋是被大陸包圍的內海,而諾亞三位兒子被置於世界邊界,也可發現早期出自聖經的神學地理觀點。
另一張1767年出版、四張頁面大小的世界地圖,是該藝廊要價最高的單張地圖(7萬英鎊),由於湊巧在庫克船長第一次到紐澳探險的前兩年印製,仍只有部分的紐西蘭島,以及與新幾內亞群島相連的澳洲大陸。
大航海時代不乏許多航行至遠東的船隊,北至韓國、日本,南至東南亞,在馬提尼的收藏都有跡可循。其中有1541年歐洲首張出版的中國現代地圖,17世紀許多中國地圖上已記錄下當時的行政區。再隨著時代演進,1890年的上海藍印圖及20世紀的中國華北地圖紙卡遊戲,也在該藝廊的收藏之列。而沿海地區曾經過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統治的台灣,於18世紀以來,也出現有趣的台灣地圖。包括詳細記錄沿海聚落的地圖、紀錄台灣海峽海床深度的海圖、以澎湖群島及台江內海為中心的地圖。
市場觀察—為地圖著迷的人類
雖然身在網路時代,顧客可以選擇在網站目錄上發現喜愛的地圖甚至購買,但到店裡親自觀賞、觸摸實體的更是常態。透過與藝廊專家接觸,更進一步了解地圖的印製地點、同版的印製數量、地圖取得來源、保證書及專業認證等資訊。藝廊也提供研究資料參考服務,介紹參考書籍,提供顧客自學研究地圖背後故事及歷史的依據。而由於該藝廊內藏品價位分布廣,從十位數到上萬英鎊都有,顧客族群和消費動機也不盡相同,無法概一而論。
個人方面,除了有目的性地收集古董地圖的收藏家,也包括佳節送禮及隨機購買者,此類消費者通常選擇與家鄉、生活區塊、國家相關且價格較為親民的小巧地圖。收藏動機也有可能源自家族史研究,近年來有許多研究家族史及基因學的民眾,追溯族譜至前四代來自美國、南美洲或其他地方,便會向該藝廊收購相關地圖留念。另外,有許多公司行號購買古董地圖,送給員工當作績效獎品或退休的餞別禮。去年也有客戶是一家負責東南亞業務的海運公司,由於向遠東國家購買船隻,便向該藝廊購買地圖給製船公司當作見面禮。學術收藏機構及公共圖書館也是藝廊的生意往來對象,例如澳洲國家圖書館、蘇格蘭和英國國家圖書館、倫敦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其他收藏地圖及地圖集的美國大學等。
提起遠東中文人口市場,馬提尼表示這是一塊他感興趣、未來有潛力的市場。「目前藝廊在遠東地區的客戶多為英語使用者及在西方接受過教育的民眾,由於居住在香港、上海等商業重鎮,便會收藏起中國地圖,主要是這些消費者知道西方有管道可以取得東方的老地圖。但在純中文使用者的市場上,比較少見中國人從西方購買地圖,確實是有待開發,目前多是相關管道的訊息曝光不足,不過隨著熟悉西方文化的人數增加,相信未來有愈來愈多人會開始收藏老地圖。」
收藏古董地圖的癮
馬提尼坦言地圖本身就是親民又有吸引力的物件。「一張地圖確實是很棒的收藏,我們人類總是不自覺得被地圖吸引,當我們看到地圖,總是會想我們在何處、要去何方,路線自然形成。地圖,就像是我們DNA的一部分,透過它,看見我們的來去。我們甚至可以在沙堆裡用手畫出我們要走的方向,或是拿一張紙和一支筆,告訴朋友我要去這裡和那裡。地圖就是從用來指引方向和標誌的功能性而來的。」
「我從來沒聽過有人說他討厭地圖,人類總是被地圖吸引,然後開始觀賞,愈是奇怪的地圖愈是吸引人。像是方位顛倒,或是手邊這張400年前的地圖中的朝鮮半島是一座島嶼,當時的探勘者認為自己去了韓國島,直到200年前才發現有誤而重新印製,這樣的故事,反倒讓它成為很有趣的收藏物件。」
阿爾提爾藝廊只販售正本的絕版地圖,馬提尼特別強調,所有地圖都不像當代印刷工廠只要有市場需求就再一批印製多至上萬的量。他經手的都是限量、獨特的古董,有時候需要短至一週、長達幾年的等待時間,才能等到下一張同一批出版的另一張地圖。
馬提尼笑說,「這就是收藏的過程,當人們開始收藏時,就像是染上了一種病、一種病毒,開始之後就想要更多。開始了第一張地圖,就想要買第二張,然後就成為收藏家。只有一張地圖還稱不上是收藏,但第二張就是了。就像是收錢幣或郵票,當你有愈多,你便會想要得到更多,在古董地圖市場交易上也是如此。開始購買之後,從個位數累積到上百上千張,接著做收藏分類、研究、購買參考書籍,成為這個收藏領域的專家。」
★丹尼爾柯拉曲奇書藝廊(Danial Crouch Rare Books)
4 Bury Street, St James’s, London
與佳士得拍賣公司比鄰的丹尼爾柯拉曲奇書藝廊,經營者為丹尼爾.柯拉曲(Danial Crouch)及合夥人尼克‧崔米(Nick Trimming),與阿爾提爾藝廊的感性敘事風格不同,出身自英格蘭的柯拉曲掌握一分一秒,以精準俐落的語言迅速談起他的古董地圖交易淵源與經歷。
書籍交易是最初的起點
辦公室內書櫃上滿滿的是涉獵全世界地圖收藏的專業參考書籍,現在的柯拉曲已然是古董地圖領域專家,這份地圖事業的起點,來自他年少時的愛書嗜好。
從16歲到大學就學期間,柯拉曲即在周末和假日時到牛津的桑德斯書店(Sanders)打工,直到1997年成為正職,1998年晉升管理職。接著1999年,他進入邦瀚斯拍賣公司(Bonham)的書籍部門擔任業務拓展工作,自此與藝術品交易結下不解之緣。2002年,伯納‧夏培洛珍本公司(Bernard Shapero Rare Books)邀請已有專業經驗的柯拉曲成立地圖及地圖集部門。
2003年,來自古典文明及考古專業領域的崔米進入同部門。2010年,兩人開始合夥,以牛津為據點、往外地參展的模式,經營古董書籍事業。為了接觸來自各國各地的買家,便在倫敦設立實體藝廊,2011年在倫敦聖詹姆士區眾多同業聚集的現址落腳。
經手藏品必以「經典」作為定位
丹尼爾柯拉曲奇書藝廊的收藏,從中世紀晚期到20世紀都有,包括地圖、地圖集、地球儀、地理研究古書、地圖相關出版品,以及與天文相關的星座羅牌、星象圖等。這些藏品內容包羅萬象,從西方到東方,遍及世界各洲,提及遠東相關藏品時,柯拉曲表示,該藝廊的中國及遠東古董地圖及地理研究古書等收藏,堪稱是全球最好的。其中包括17世紀出版、號稱是第一批印製的手繪世界地圖集,地圖繪製者奧泰里歐(Abrahamo Ortelio,1527-1598)畫出世界上第一張完整的中國(明朝)地圖,上有山河及地理特徵註記。18世紀由法國天主教基督會杜‧赫德(Du Halde)編輯其他於清代旅行至中國的傳教士紀錄總成的《中華帝國全志》,是西方對於中國最早的全面性研究百科之一,透過對地理、歷史、編年紀事、政治等面向的介紹,再創當時另一波法國的中國熱,而書內跨頁的中國及亞洲地圖,則是畫進現在部分阿拉斯加的最早地圖。
此外,還有單張印刷製品如〈大清萬年一統地理全圖〉藍白版、〈蘇州天文圖〉等。前者原為1767年黃千人繪製給乾隆的地圖研究、1811年嘉慶年間再製成的,圖面上囊括亞洲大部分疆域,有詳盡的地名及地理註記;後者最初由南宋黃裳繪製、王致遠石刻、到19世紀晚期進行拓印。與亞洲相關的珍貴地圖,尚包括與南亞買家正洽談中的1881年由早期英國殖民政府官員製作的新加坡地圖。丹尼爾柯拉曲奇書藝廊的其他特別珍藏,還包括1515年最早印製的星象圖、1787年出版的第一張精確繪製的月球表面地圖、1827年以歐、亞、非、美四洲為元素所設計的撲克牌。
行銷策略與市場觀察
柯拉曲擁有與世界各地連結的高價古董物件,鎖定的也是跨國界的全球頂層市場,除此之外,分布全球的圖書館及地圖相關學術研究機構,也是藝廊接洽的常客。對他而言,儘管客戶主要以五十歲以上男性、從事金融業等居多,但並無法以性別、年紀、族群、國籍等單一特徵加以概括,唯書籍相較起地圖,有更多年輕族群感興趣。
丹尼爾柯拉曲奇書藝廊成立至今,積極在英國國內外參展,為這些珍貴的古董地圖、地圖集與地球儀,爭取在客戶與潛在消費者面前曝光的機會。「地圖是非常國際化的產品,為了與世界、國際市場接觸,我們必須走出去行銷藏品,深入交易市場、實際接觸顧客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也採取和其他地圖交易商不同的方式,把地圖視為藝術品展售,期待藝術品買家產生興趣進而收藏。透過藝廊專設的網站,收藏者當然可能也由此對地圖產生興趣,然而對於上千、上萬英鎊的高價單品古董購藏行為,買家多半持保守態度,所以實體物件在媒體與展會上的露出非常重要。由於許多人對實體圖書有興趣,藝廊也販售特別出版的收藏目錄圖集。」
除了在歐美是地圖與古書等古董博覽會的固定班底,丹尼爾柯拉曲奇書藝廊也參與以藝術為主題的藝術博覽會,例如倫敦的弗里茲大師展(Frieze Masters)。力欲打進亞洲遠東市場的柯拉曲奇書藝廊,每年也都會參與香港的重要博覽會,如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不過,柯拉曲特別提到,即便他對遠東市場有興趣,但由於中國非港澳地區的不同進出口法規限制,加上目前收藏品供應規模和消費購買力尚未足以支付短期展覽所花費的進出口成本,審慎考慮過博覽會行銷的參展計畫後,他至今尚未前進上海等中國內地的藝術博覽會。
柯拉曲經營古董書籍及地圖交易多年,經歷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及其後的經濟衰退造成的市場變遷,也見證了21世紀初國際市場的各國客戶消長。「在2005至2010年之間,出現許多俄羅斯客戶,巴西顧客在這段期間迅速增加。2010年,俄羅斯與中國客戶大幅成長。現在依然在成長中的中國市場依然熱度十足。美國市場雖然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但還是表現很好;歐洲市場雖然歷經些許衰退,但我們在英國、德國等則一直擁有穩定的客源。」
延伸觸角,讓經營走向未來
柯拉曲既經營自家生意,在古董地圖及書籍領域上,也是許多英國及美國的相關貿易協會成員,他藉此拓展專業人脈及買賣資訊,如國際古董書商聯盟(ILAB)、古董書商協會(ABA)、紐約葛羅俱樂部(Grolier Club of New York)、國際地圖藏家社團(IMCoS)等,更是荷蘭馬斯垂克歐洲藝術博覽會(TEFAF)年輕交易商委員會創辦人之一。看見古董地圖及藏書價值、打造專業資訊交流網絡、積極在市場群求曝光、延伸各種交易可能性,或許正是丹尼爾柯拉曲奇書藝廊經營至今的成功要素。